之所以多劃分一個行省,將一些地方劃入江西、浙江,就是因為可以任用更多的官員。
多出一個省,就多出了一整套的三司體系,還有下邊的各個州府,也都要重新劃分。
這可以討好大部分官員,畢竟你不能一直和滿朝文武為敵,殺人只是輔助手段,主要還是得平衡各方的利益。
朱由校也能猜到他們的這個想法,心中比較贊同,並沒有流露出不滿,轉頭看向其他人,似無意間問道:
「你們呢,都是這個想法?」
英國公一脈、魏國公一脈,是南北兩地勛貴的領袖,張世澤和徐文爵之所以代表自己父親來這裡,其實是為了之後的衛所改制。
他們的同意與否,決定著衛所改制能否順利推行。
在劃分行省和官員的人事任免上,勛貴們的利益與之交合不大,而且他們兩家也都沒什麼話語權。
兩人對視一眼,卻是徐文爵先站出來,謹小慎微地道:
「回陛下,臣在此事上,覺得朝廷還是應該謹慎處置,畢竟南直隸占地廣柔,處置不當會造成嚴重後果。」
見這位已經開腔,張世澤也不好再無動於衷,他說道:
「陛下,臣也是這麼想的。」
朱由校心中一樂,這兩位看來是從他們的父輩那裡學習到精髓了,這意見說了等於和沒說一樣。
張世澤更簡單粗暴,直接我也一樣。
「王在晉,你怎麼覺得?」
朱由校側目過去,也不打算從這些勛戚嘴上問到什麼有用的話了,雖說自己對這個意見比較贊同,但畢竟還是要知道其他人的想法。
當皇帝的,切記自嗨。
王在晉不置可否,也覺得如這種劃分方式可行。
最後朱由校拍板決定,即日下發聖旨,將南一體直隸重新劃分為金陵省、江北省,各地衛所暫[ ]不變動。
設置金陵、江北布政司,統轄各處,其官員任命,俱從中原五省及順天府抽調廉官能吏。
至於大試的那五百名選錄官員,除前南京並不尚書王永光等幾名極特別的以外,其餘大部分人都將南官北調。
要麼是去西南的雲南、貴州等地臨危受命,要麼是前往中原不久前發生地震而大批官員喪生的山東、山西等省補缺。
第一批前往西南講學的士子,到如今也有一年有餘。
由於特殊原因,朱由校知會了一聲吏部,要求從他們之中選出一些優秀人才,提前補缺到金陵省及江北省為官。
還有各地的幹吏,經地方推薦或者自薦,經過內閣和軍機房的考察以後附和要求的,都可以上呈御前裁定。
如果朱由校覺得可以,這些「吏」,都可以到南直隸做「官」,這也給了原本不可能轉正的各地吏員們一個希望。
這個推薦也是故意為之,要知道,每個被推薦的人,背後肯定站著一方勢力,或大或小。
朱由校這次做的,就是在拉攏這些地方勢力為自己所用。
簡而言之,新設立的江北省和金陵省,九成九的官員都是得了朱由校這個皇帝政策的各種好處,才得以為官。
政策一出,先前反對改革的浪潮,幾乎風口逆轉,在有意無意的宣揚下,滿朝文武都在稱頌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聖明雄斷。
督辦司上門捉拿了以江西人鄒維璉,松江人夏嘉遇,嘉興人蔣允儀為首的無錫書院派被革的南京舊官。
田爾耕當街厲數三人蠱惑民心,意圖謀反的大罪,判定於天啟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凌遲於市。
三人之門生、子弟,親舊貴族,因皇帝的宅心仁厚,盡都被寬行赦免,以為國家效力。
很快,由南京舊有官員自發組成,聲勢囂赫一時,甚至於執掌朝政的無錫書院派,在接連的打擊下自發解散。
那些被裁革的「官員」成了廢物的代名詞,無論在家鄉還是官場,個個都是抬不起頭,回到家中閉門不出。
至於朝中勢力依舊龐大的湯賓尹宣昆黨,如今也是一蹶不振,影響力大打折扣。
......
南直隸經此改革,兩省的政治機器再度運轉,官員們的背後利益得以重新洗牌,百姓因此而鄰里相安。
富庶的江南地區,很快就將為大明朝提供真正拿得到手中,真金白銀的巨大收入。
當然,如此蒸蒸日上的氣象,看不慣的人也有。
他們不是不想讓大明朝中興,不是不想讓江南「繁華」下去,他們是咬牙切齒的痛恨,本屬於自己的利益,卻被其他人瓜分。
看著大明朝蒸蒸日上,看著別人數錢數到手抽筋,原本的南京保守勢力就愈發的切齒。
隨著無錫書院派的解散,舊有南京官員們都是銷聲匿跡,其背後的財閥勢力也就逐漸浮出水面。
這些人雖然官場上的代言人沒有了,但是在地方上依舊是個頂個的豪強,無論財力還是權勢,都足以動搖朝廷的統治。
還有湯賓尹成立的宣昆黨大臣,現在的局勢對他們來說,正呈騎虎難下之勢。
很多曾上疏嚴厲切責改革的官員,都是擔驚受怕,其背後的利益集團,比之舊有南京的財閥,其勢力更大。
這些人也是憂心忡忡,害怕皇帝及保皇黨人會藉機發難。
在金陵省和江北省取代南直隸正式形成的半個月後,一項提案被魏國公徐宏基放置到了朱由校的御前。
這位南京的勛戚頭子,建議在南京設立江南大營。
江南大營,其實是朱由校想要設立,專門駐紮在南京城郊,為了穩定江南局勢的一支常備軍。
北方勇衛營,還有這次將要設立的江南大營,都是朱由校的嫡系。
他們不僅是負責南方安全的野戰軍,也是全國軍隊除建制之外,不隸兵部,直屬皇帝一人調動的「特種部隊」。
這次江南大營,朱由校打算分為三營建制。
其中一個營就專門選那些在撫寧候造反一事上堅定支持自己的勛貴子弟充入軍中,親自操訓。
沒錯,他們大部分人不是軍官,而是士兵,這是一支主要由勛貴子弟組成的軍隊。
這個營的勛貴也必定是忠於皇室的勛貴,他們在江南大營立功以後,可以被編入各地衛所,統領軍隊。
朱由校除了要用勇衛營和順天武學院,為各地軍隊充入自己的嫡系軍官外,還要培養嫡系的勛貴勢力。
江南大營三個營,初步建制是每營各一萬五千人,總計約五萬人的兵力,經朱由校的仔細考慮,他們的駐地被選擇在了南京西南三十里外的江寧鎮。
黃得功跟隨朱由校多年,這次終於憑藉戰功得到升遷,被委任為江南大營一大營的總兵。
周遇吉則被調動到大同鎮,為威遠衛指揮使,大同西北路參將,戍守邊防,親領一軍。
至於劉元斌,朱由校把他從勇衛營騎兵隊的指揮官,升為京營三千營的總兵,負責整頓京營。
江南大營勛貴營的提督,目前人選未定,不過朱由校不打算讓目前呼聲最高,歷史上那個降清的徐文爵擔任。
心裡有這一層,總是放心不下。
魏國公徐宏基那兒,還得好好敲打一番,給他們老徐家一些好處,好讓他閉嘴。
第三百二十二章:江南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