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的澹澹說道。
只是這平澹的話語落到徐階和袁煒,甚至黃錦耳中不似一聲驚雷。
這怎麼行?
消息傳到外廷,朝臣們要是知道此事,還不知道會怎麼鬧騰。
雖然心裡想要反對,可皇帝畢竟還沒有把話說完,他們暫時也不好說話。
皇帝面前,沒有陛下允許,他們也不能隨便發言,只能等嘉靖皇帝把話說完。
「奉天殿曰皇極,華蓋殿曰中極,謹身殿曰建極,二位輔臣意下如何?」
看到徐階和袁煒的反應,嘉靖皇帝很是欣慰,沒人在他說出目的後就火急火燎的跳出來反對。
聽話。
這才是他要的內閣閣臣。
而下面的徐階和袁煒兩人立時也明白了,三大殿改名的想法,絕對不會是嘉靖皇帝臨時起意。
皇極,中極,建極,名字都已經取好了。
其實要說起來,三大殿改名也不是多大的事兒,可是這代表的是傳承。
當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三大殿都沒有改過名字,為什麼?依舊老老實實用朱元章定的名?
這個時候,兩個內閣大臣思考的更多還是禮部的人會不會接受此事。
嚴訥,高拱就算不會支持,可應該也不會公開反對此事,至於其他人,他們的意見貌似影響不會很大。
實際上,只要嚴訥和高拱默認了此事,那禮部的意見基本上就算定下來了,旁人也很難翻篇。
「陛下,不知為何想要改名?」
在這個時候,嘉靖皇帝已經問起他們的意見,徐階和袁煒自然也不能裝聾作啞,還是要說幾句話的。
「數年前,朕見三大殿再次被天火所焚,心疼至極,苦思原由」
嘉靖皇帝開始講出他作出三大殿改名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嘉靖三十六年那場大火讓他明白為什麼三大殿建成後屢遭火災。
原來三大殿被焚還禍及午門後,心中惶恐的嘉靖皇帝便召集了眾方士商議此事,因為他還怕這是上天對他的不滿,所以降下天火。
要知道三大殿是什麼?
那可是代表至高無上的皇權,三大殿被焚,似乎代表他皇權不穩。
於是,在方士們到齊後,他問道:「為什麼這天火總是焚毀奉天殿,有沒有什麼辦法能避免其之?」
而在當時,就有一位方士站出來回答道:「陛下,臣認為是因為奉天殿這幾個大字所促成的天災。
陛下,您請看,這奉字在天字前,把天字擋住了,上天自然不高興啊,所以就降下天火焚燒大殿以警示我們。」
說話間,還凌空虛畫出「奉天」二字,一上一下。
嘉靖皇帝初時還沒有明白過來是什麼意思,自他來到京城登基為帝,第一眼看到奉天殿時,大殿上懸掛的牌匾就是這樣的三個字,由上到下排列。
見到嘉靖皇帝沒有明白,那方士又提醒道:「陛下,行文時,天字應該在何處?」
聽到提醒,嘉靖皇帝才瞬間明白那人的意思。
此時行文是由右到左,從上到下書寫,沒有標點符號什麼的,原本應該是將一豎行寫滿後向右移一行繼續書寫,可有時候卻必須提行,也就是沒有寫滿也要在右邊一行繼續書寫,其中,就有「天」字。
比如聖旨中「奉天承運皇帝」六字,其實就是占用兩行,「奉」字單獨占一行,而後才是「天承運皇帝」五個字,其原因就是那個「天」字,必須是在每行的第一位。
當然,行文中除了提行外,還有許多的避諱。
至於西方書寫用橫行,而在東方則一直採用豎行的原因,這樣書寫習慣的形成後世也有諸多猜測。
其中最為大眾所接受的還是錢存訓先生的理解,都是因為古時書寫習慣的傳承。
眾所周知,在紙發明以前,人們日常用於書寫的主要是竹木簡。
在書寫時,左手拿簡,右手寫字,一般是一根簡一行字,並且為著左手拿簡方便起見,空白的簡是放在左邊的。等到把一根簡寫完,寫過的簡為著和空白的簡不相混,也就左手一根一根的向右邊推去,並且排好。
在這種情形下排出的行款,總是寫好的第一根簡在最右,以次從右排到左,更由左手拿著的簡是直立的,而一般人手執細長之物是與人指垂直的,於是中國字的行款,成為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了。
但是話說道這裡,嘉靖皇帝已經仿佛茅塞頓開般理解了為什麼三大殿屢遭火災的原因。
看樣子還真是,因為「天」字被「奉」字壓在下面,引起上天的不滿,故而降下天火。
而這個方士的話,也很快得到其他人的贊同,紛紛表示正解。
這個說法,要是放到現代,想都不用想,這肯定是胡說八道一通,歪理邪說而已,可是到了明朝,在這個時候嘉靖皇帝卻認為十分有道理,認為原因找到了,那麼接下來就是找出解決的辦法。
於是接下來,眾人又就此展開討論,該如何解決上天的不滿。
一開始自然是按照行文,有人提出殿牌寫兩行,把天子放在第二豎行第一的位置,不過卻沒有人贊同,因為那樣就顯得不倫不類。
這時候又有一個方士站出來了,說道:「陛下,臣認為可以把牌匾橫過來,這樣天字站中間,老天爺就知道他的地位之重了。」
這句話剛說完,就有一個方士站出來否決道:「你這樣不行,讀的時候,奉字還是在前,依然沒有突出『天』字。」
確實,牌匾橫置「天」字就到了第一位,可是誰知道上天會不會就因為認可這一做法,或許上天要的是「天」字完全不被壓制,要把「天」字放在第一位。
奉天殿,難道要改名「天奉殿」?
其實,到這個時候,眾方士和嘉靖皇帝還都沒有想到要給三大殿改名,用全新的名字代替原來的名字。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各有爭議之時,直到了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喧囂,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藍神仙藍道行。
就在大家都想辦法的時候,藍道行通過先前幾人的說法,敏銳的發現如果繼續用「奉天殿」這個殿名,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他們口中的避諱,故而想到直接改個名字的辦法,完全規避「天」字來解決此事。
不僅如此,藍道行還用想到了《尚書洪範篇》裡的一句話,說的是:「皇極,皇建其有極」這段話來給奉天殿改成新的名字,那就是皇極殿。
「皇建其有極」,意思是:天子的訓導永遠可以作為百姓的行為準則。
「陛下,不如就把殿名改為皇極殿吧,這樣不僅「皇天」在頭,而且還把您和百姓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十分有意義啊!」
藍道行把自己的主意說了出來,還把新殿名說出,雖然只是一個想法,可能不能被採納,那就要看嘉靖皇帝的心意了。
藍道行此時入宮時間其實並不久,儘管在朝野間,在有人有意無意的幫助下已經贏得了「藍神仙」這麼一個雅號。
雖然得到嘉靖皇帝的關注,可面對這麼多的競爭對手,他也需要這樣可以漏臉的機會。
他的話嘉靖皇帝聽在耳中,當然不會馬上說出「不錯,這個主意很不錯,朕甚之喜愛啊!」這樣的話來,不過之後嘉靖皇帝確實開始經常召見藍道行了。
這事兒,或許當初藍道行曾經告訴過徐階,可畢竟都這麼多年了,徐階早忘記此事,現在聽到嘉靖皇帝提起他才似曾有聞。
「今日朕叫你們來而沒有召見禮部官員,就是想看看你們的態度是什麼?」
說完故事,嘉靖皇帝又說道。
此時殿中兩人,不管是徐階還是袁煒都不願意觸怒嘉靖皇帝,他們還想要繼續當官。
當官多好啊。
雖然想到禮部官員應該不會激烈反對,可是其他衙門的官員就說不好了,特別是清流官員。
只不過,皇帝要辦成此事其實還真不難,對於反對的奏疏直接留中就好,最緊要的其實就是禮部的態度。
】
要不要反對呢?
或者表面支持皇帝,暗中反對?
袁煒怎麼考慮徐階不在乎,他此時快速在心中權衡利弊得失,最後發現,其實改個名字,可能會有人指責他們內閣閣臣媚上,至於其他的,好像還真沒多少損失的樣子。
念及此,徐階躬身答道:「陛下的思慮,臣能理解,只是怕禮部和朝臣們會以祖制為由反對此提議。」
身後側的袁煒聽到徐階這麼說就明白,徐階是不會公開反對了,實際上他也是和徐階類似的想法。
自己和徐階,其實在士林中名聲都只是一般,如果不是嚴閣老在前面擋著,火力怕是早就打到自己這裡了。
當初自己寫青詞討好皇帝的時候就多遭非議,不過這有什麼,反正現在老子入閣了。
「陛下,臣也由此擔憂。」
既然徐階如此,袁煒也毫不遲疑開口說道,早點表達自己和皇帝一條心的意思。
聽到二人的話,嘉靖皇帝很欣慰,因為自己找的這兩位閣臣的態度讓他很滿意。
「你們有此想法,朕很欣慰。」
嘉靖皇帝先是開口讚許,隨即繼續說道:「朕也是因此,此次才召集你們二人,而沒有讓禮部官員前來。
今日下去,你們先和禮部幾位大臣私下裡溝通下,看看他們的態度。
你們是內閣閣臣,是朕的臂助,朕希望你們能夠說服禮部眾官員,至於其他朝臣的意見,只要禮部不公開反對此事,其他人的話自然不用考慮。」
果然,和徐階、袁煒想的一致,嘉靖皇帝只需要得到禮部官員的支持,至少是默許,但絕對不許公開反對,此事就必須推進下去。
想想也是,嘉靖皇帝都考慮多少年的事兒了,怎麼可能因為一些大臣反對就放棄。
「遵旨。」
徐階和袁煒於是直接躬身答道。
離開玉熙宮,兩人還在議論著皇極、中極和建極的含義。
「皇極」意為皇建無極,天子來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準則,有強調皇權最高,永遠統治天下之意。
「中極」是古人所指的北極星,也被定義為帝王之位,正所謂「紫微宮為中宮,故謂之中極。」
「建極」指建立中正之道,即「建,立也。極,猶北極之極。至極之義,標準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兩人邊走邊說,邊說邊覺得嘉靖皇帝取的這三個殿名還是不錯的,皇帝身邊那幫方士看樣子也不是一無是處。
只是可惜了,提出之人已經死在詔獄中。
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的名字,其實說起來並不比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來得更加高明,但嘉靖皇帝要這麼做,他們能有什麼辦法?
何況,現在他們還在宮中,要是說出什麼話來,被周遭的太監內侍聽到,指不定就被記錄在東廠的小本本上送到皇帝面前,即便他們的交談再小聲。
不過隱隱的,二人心裡還是沒來由生起其他心思,總感覺嘉靖皇帝要改三大殿的名字,似乎還有其他含義在其中,只是一時之間想不明白而已。
兩人出了西苑,又很快分配好行程,自然是要去回見禮部官員,不是一起召見,而是單獨會面,試探和說服。
嘉靖皇帝要他們搞定禮部官員,自然不僅僅是禮部尚書和侍郎,還有其他禮部官員如各清吏司郎中、員外郎,這幾個人也是禮部的實權人物,官職雖僅五品,可是影響力也不弱。
而且禮部的特殊性,許多禮部官員出自清流,往往並不依附上司,畢竟實權在手。
今日的召見極為隱秘,以往召對時殿內服侍的太監內侍都不曾見,僅有黃錦在一旁侍立。
魏廣德他們也是在第二天才從高拱送來的字條上知道了皇帝有此心意,不過一時間幾人都沒有說話。
內閣重錄大典的擬招內容已經在昨晚傳出,畢竟一道聖旨的發出要經過多個衙門,消息走漏很容易,不管是魏廣德還是張居正此時本來還很竊喜。
他們知道自己的名字上了遴選名冊,可是最後嘉靖皇帝點了他們,自然還是很幸運。
「三大殿改名,有這個必要嗎?」
不過這會兒,裕王確實不解的看向他們,希望能夠有一個答桉。